德福议平仄(17) 词的平仄
(17) 词的平仄
词是文体之一种,萌芽于南朝,形成于唐代;
唐人时只有小令。实出于子夜、懊侬...等曲。
其后方有慢调出现。南北宋时最为盛行。
词为古乐府之变体。古代的词,都能合乐歌唱。
当时将之作为乐府,被之管絃。唐五代时,径
称之为曲。
词属于诗歌的一种,它冲破了五言、七言诗的
格式,不受句子字数的限制;从而得以更加自
由地表达作者的情感。因之词又被称为“长短
句”.
填词用的曲调名,叫做“词牌”。因为词是用
来歌唱的,词人与作曲家共同协作,或是依调
填词,或是按词而制调;曲调的名称即是“词
牌”。一般是按照词的内容来定曲调名。词牌
逐步定型之后,后人主要是依调填词,曲调和
词的内容渐渐失去关联。之后大多数的词也已
不再配乐歌唱;各个调名,只作为文字、音韵
结构的定式,流传后世;甚至连原来的唱法也
逐渐失传了。
这不是说词曲不好听,而是因为乐工的表演队
伍的壮大,演出水平和内容的丰富,表演人物
的角色类型的多样化;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的
要求的不断提高;使得词牌不得不一步一步地
让位给曲、曲剧等更大型的演出。
现代使用的词谱,大体上是依据清代康熙年间
钦定的四十卷为蓝本。词韵最晚出者,是戈载
之<词林正韵>。实际上,诗词一例,通通采用
“佩文诗韵”作为用韵的依据。
词牌种类繁多,《宋词全集》中出现 1170个
词牌;根据统计比较流行的词牌,大约有六十
多首。而最常用的的词牌不过 40首左右。其
前十名词牌依次是:
1浣溪沙、2水调歌头、3鹧鸪天、4临江仙、
5念奴娇、6菩萨蛮、7西江月、8满江红、
9点绛唇、10清平乐。
短小的词一气哈成,称为小令。最短的词叫做
“十六字令”,只有 16个字。已见最长的词
是“莺啼序”,有 240个字。长词属于慢调,
一般可分为上下两个半阕,再多的称作“叠”,
有三叠、四叠之分。
关于词牌的具体格式,本文因限于篇幅,不能
一一陈述。下面只能对词的句子,做一个概括
的描述。
每句词可以有 1-11个字。对平仄有一定的
要求。现将其最常见的形式叙述如下:
每句字数 符号 说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1.仄--------------a---(一字豆全用仄声)
平--------------A
2.平仄-----------2a
仄平-----------2A
3.平平仄---------3a
平仄仄---------3b
仄平平---------3A
仄仄平---------3B
仄平仄---------3a'
仄仄仄---------3b'
平平平---------3A'--(极罕用)
平仄平---------3B'
4.仄平平仄-------4a
平平仄仄-------4b
仄仄平平-------4A
平仄仄平-------4B
平平平仄-------4a'
仄平仄仄-------4b'
平仄平平-------4A'
仄仄仄平-------4B'
5.仄仄平平仄-----5a---(首字可平)
平平平仄仄-----5b---(首字可仄)
仄仄仄平平-----5A---(首字可平)
平平仄仄平-----5B---(首字可仄)
仄仄仄平仄-----5a---(首字可平)
平平仄平仄-----5b---(首字可仄)
仄仄平平平-----5A---(首字可平,极罕用)
仄平平仄平-----5B---(首字可仄)
6.平仄仄平平仄---6a---(首字可仄)
仄仄平平仄仄---6b---(首字可平)
平平仄仄平平---6A---(首字可仄)
平平平仄仄平---6B---(首字可仄)
仄仄平平平仄---6a'--(首字可平)
平仄仄平仄仄---6b'--(首字可仄,较罕用)
平平平仄平平---6A'--(首字可仄)
平平仄仄仄平---6B'--(首字可仄,极罕用)
7.平平仄仄平平仄-7a---(1、3字平仄可变)
仄仄平平平仄仄-7b---(1、3字平仄可变)
平平仄仄仄平平-7A---(1、3字平仄可变)
仄仄平平仄仄平-7B---(首字可平)
平平仄仄仄平仄-7a'--(1、3字平仄可变)
仄仄平平仄平仄-7b'--(首字可平)
平平仄仄平平平-7A'--(1、3字平仄可变)
仄仄平平平仄平-7B'--(3、6字平仄可变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8. 八字句可作为“上 3 下 5”、
“上 2 下 6” ...等等来处理。
9. 九字句可作为“上 3 下 6”、
“上 5 下 4” ...等等来处理。
10. 十字句可作为“上 4 下 6”、
“上 3 下 7” ...等等来处理。
11.十一字句可作为“上 6 下 5”、
“上 4 下 7” ...等等来处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综上可见词句的平仄要求,大致与律句相当。
但在具体运用中,变化更多;显得更加灵活。
历代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佳作;其在文坛
上的地位丝毫也不比“诗”作逊色。
词的句法变化极多:
有的字平仄均可(一般是起首字);
有的地方 aa'bb'及AA'BB'之间允许换用;
有的地方要求用叠句;
有的地方允许用对仗;
长句中允许用两个“豆”;
......
词的用韵上也是五花八门:
有的不换韵;
有的上下阕换韵;
有的交叉换韵;
有的局部换韵;
......
究其原因,始作俑者无非是该词的创作者原
作如此;也不排除后来有名家作品,盖过原
作,得到后世公认,并为皇家定案。现存的
词牌中,同一名称的调名,就有不同的格式。
例如:“诉衷情”有44、45字 2种格式;
“满江红”有91--94字 3种格式;
“临江仙”有58--60字 3种格式;
“风入松”有72--76字 4种格式;
“少年游”有50--52字 5种格式;
“河 传”有55--61字 5种格式;
......
这充分说明了古人在填词时,并不拘泥于一
定的格式;而是有所创造,有所发展。这一
点很值得我们学习。
我们在填词之时,一般是根据要写的内容和
长短,选出比较贴切的词牌调名;调出该词
牌的定式,参照其句型、平仄、用韵的要求,
进行创作。
词牌数量巨大,但常用的也很有限。古词中
浣溪沙、浪淘沙、喜迁莺、锦堂春、声声慢、
雨中花慢...等词牌用平韵较为普遍。而霜天
晓角、如梦令、忆秦娥、凤衔杯...等多为仄
韵;其中满江红等词牌绝大多数均使用入声
声韵,偶见使用平韵者。
由于入声声韵特别适合填写慷慨激昂的诗词。
日后在制定并公布执行新诗韵的时候,如能
作为“附录”而保留入声声韵韵目,可能是
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—— (未完待续)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