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福议平仄(16)七言古诗的平仄
(16) 七言古诗的平仄
有学者说凡不属于律诗与绝句的,都可统称之为
古诗。古诗自成一格,不限句数,不限字数;不
严格讲究平仄,也没有对仗的要求。
在德福议平仄(15)五言古诗的平仄里德福提到
古诗的自由度很大,而且没有有什么规则定式。
所谓古诗的平仄,乃是后人根据某些名家的具体
的作品,进行归纳分析;摸索或总结出若干规律。
唐人在写古诗时,不像绝句与律诗中的要求平仄
极其严格的格式,而用“应平用仄,应仄用平”
的特殊手法;并定义之为“拗”。这种用法,逐
渐定格,为后世所遵从及仿效。古诗的句数不限,
但一般多为偶数。*1
五言古诗大体上以“拗绝”为主调;七言古诗则
大体上以“拗律”为主调。而且比五言古诗更为
灵活的是,连每句的字数也允许变通。只要意境
深远,诗兴高昂;情发乎中,意到笔随;尽可任
意发挥。李白将进酒 3字、7字、 10字交错;梁
甫吟 5字、7字、10字、并存;蜀道难 3字、4字、
5字、7字、9字、11字...更是五花八门,依然
人人称道。这类诗叫做“杂言诗”,学者将之也
归在“七言诗”的范畴中。
七言古诗一反七言律诗的规律的平仄关系,同
样地讲究“起”、“承”、“黏”、“对”、
“转”、“拗”......等方法。更加充分利用
“拗”法,创造出变化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诗句
格式。
七言古诗一般是每 8句一组,平列 8行。每句
诗的第 2、第 6个字,自相排比;全诗的第一
句叫起句,遵守“起、承”的关系。当本句为
“起、承”的,均用一平一仄格式。凡隔句为
“黏、对”,都是两平两仄。若其隔句为一平
一仄者,称之为“转”。而凡是两平两仄者,
称之为“拗”。“黏、对”是横向数看;“起、
承”则是竖向数看。和五言古诗是一样的。
本句“起、承” : 一平一仄;
隔句“黏、对” : 两平两仄;
隔句“转、拗” : 一平一仄。
七言古诗写作上生动灵活,以“拗”为主,甚至
可以夹杂近体七律诗格式。其参考格式如下:
1 平起平韵拗律正格:
平平平仄平平平,(韵)
仄仄仄平平仄平。(韵)
仄仄仄平仄仄仄,
平平平仄平平平。(韵)
平平平仄仄平仄,
仄仄仄平平仄平。(韵)
仄仄仄平仄仄仄,
平平平仄平平平。(韵)
2 仄起平韵拗律偏格:
仄仄仄平平仄平,(韵)
平平平仄平平平。(韵)
平平平仄仄平仄,
仄仄仄平平仄平。(韵)
仄仄仄平仄仄仄,
平平平仄平平平。(韵)
平平平仄仄平仄,
仄仄仄平平仄平。(韵)
现将杜甫丹青行赠曹将军霸作为实例来介绍:
《丹青引赠曹将军霸》
将军魏武之子孙,于今为庶为清门。
英雄割据今已矣,文采风流今尚存。
学书初学卫夫人,但恨无过王右军。
丹青不知老将至,富贵于我如浮云。
开元之中常引见,承恩数上南薰殿。
凌烟功臣少颜色,将军下笔开生面。
良相头上进贤冠,猛将腰间大羽箭。
褒公鄂公毛发动,英姿飒爽来酣战。
先帝天马玉花骢,画工如山貌不同。
是日牵来赤墀下,迥立阊阖生长风。
诏谓将军拂绢素,意匠惨淡经营中。
斯须九重真龙出,一洗万古凡马空。
玉花却在御榻上,榻上庭前屹相向。
至尊含笑催赐金,圉人太仆皆惆怅。
弟子韩干早入室,亦能画马穷殊相。
干惟画肉不画骨,忍使骅骝气凋丧。
将军画善盖有神,必逢佳士亦写真。
即今飘泊干戈际,屡貌寻常行路人。
途穷反遭俗眼白,世上未有如公贫。
但看古来盛名下,终日坎壈缠其身。
杜甫是七言拗绝、七言拗律的创始人,他把句
句三平为之正调;善于在第五字用平声。他精
于律诗格律,作品风格严谨。与李白诗风格迥
异,此诗董文焕曾将之采为七言古诗的定式;
全诗共分为五段,分别采用了:
1 仄起仄韵拗格:
仄平仄仄仄仄仄,
仄仄平平仄平仄。
仄平平仄平仄平,
仄平仄仄平平仄。
仄仄平仄仄仄仄,
仄平仄仄平平仄。
仄平仄仄仄仄仄,
仄仄平平仄平仄。
2 平起仄韵律句:
平平仄平平仄仄,
平平仄仄平平仄。
仄平平平仄平仄,
平平仄仄平平仄。
平仄平仄平平平,
仄仄平平仄仄仄。
平平仄平平仄仄,
平平仄仄平平仄。
3 平起平韵拗格:
平仄平仄仄平平,
仄平平平仄仄平。
仄仄平平仄平仄,
仄仄平仄平平平。
仄仄平平仄仄仄,
仄仄仄仄平平平。
平平仄平平平仄,
仄仄仄仄平仄平。
4 平起平韵律句:
平平仄仄平仄平,
平平平仄平平平。
平平仄仄平仄仄,
平仄平平平仄平。
仄平平仄平平平,
仄仄平平平仄平。
平平仄平仄平仄,
仄仄平仄平平平。
5 平起平韵近体:
平平仄仄仄仄平,
仄平平仄仄仄平。
仄平平仄平平仄,
仄仄平平平仄平。
平平仄平仄仄仄,
仄仄仄仄平平平。
仄平仄平仄平仄,
平仄仄仄平平平。
七言古诗常有较大篇幅,一般每 8句转韵一次;
且全诗起句及每次换韵之处,第 1句就要用韵;
这叫做引韵。
这里再来说说古风诗的用“拗”问题。要评价
一首诗的优劣,规则越严、越细,越容易评。
因此古代科举考试时,把诗的平仄、对偶、用
韵一一死死敲定。例如一东二冬,发音有什么
区别?做一东韵的诗选了二冬韵的字,他就会
落第。所以当年的“近体诗”要求极严。而且
融入到了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作品里。演艺界
人物出场,要念定场诗;说书、写话本,每个
回目开头结尾,必须有诗。到中间精彩之处;
或是找不到证据的时候,便往往会赋诗一首,
“有诗为证”。
就七言古诗而言,一般诗文较长。如果完全采
取七言绝(或律)句格式,
仄仄平平仄仄平,(韵)
平平仄仄仄平平。(韵)
平平仄仄平平仄,
仄仄平平仄仄平。(韵)...;
通篇这样循环下去,读起来岂不是和念经一样?
长诗的平仄怎样变化?我们已经知道连续四个
以上的平声字是读不出来的;但是连续四个甚
至五个仄声字,如果作者再加上利用“四声互
换”的技巧,不仅读起来很顺,而且会有极佳
的效果。在上面平仄格式的杜诗的五个示例中,
例 1.的第 1、5、7句;例 3.的第 8句分别使
用了 6个、5个仄声字;分别连用 5和 4个仄
声字。正是由于古人的这些极为丰富的变化,
使得像长恨歌、琵琶行...等诸多佳作,广为
流传;让人爱不释手,千古传颂。
有学者主张写古诗(风)时不能采用律绝体式。
但杜甫先生此范例诗中,竟有一处“近体”和
两处“律句”格式;杜甫先生精于格律,号称
诗圣;诗名堪称首屈一指;正是,尽信规则不
如无规则也。
(未完待续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注: *1. 汉高祖刘邦《大风歌》只得三句:
大风起兮云飞场,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!
梁鸿《五噫歌》则为五句:
陟彼北芒兮,噫!
顾瞻帝京兮,噫!
宫阙崔巍兮,噫!
民之劬劳兮,噫!
辽辽未央兮,噫!
评论